译文
住在客店里,厌恨邻近的鸡,天还没有亮就早早的啼鸣,惊醒了正在做的梦回千里外故乡的好梦。这时候星河影象显得很低,望出去云烟一片迷蒙。鸡叫的声音刚停下来,哪知道乌鸦又开始啼叫。周围一切都冷凄凄的,只得独自在高楼上靠着栏杆观望,看见那残缺的月亮挂在天空西面。
注释
黄莺儿:曲牌名,又名金衣公子。南曲商调、北曲商角调,均有这个曲牌,但字句与格律不同。南曲可用作过曲或小令,北曲则只能用在套曲中。这里是南曲。
星河:银河,天河。
云烟:远处之云气与烟雾。
嘉靖三年(1524),杨慎因“大礼议”受廷杖,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。此曲可能是作者谪戍云南时途中所作。
参考资料:完善
此曲开句一“客枕”,即圈定主人公的特定状况:独在异乡为异客。紧接着跟进一个“恨”字,这里的恨,是恨邻鸡。宋黄公度《青玉案》中有“邻鸡不管离怀苦,又还是、催人去。”此处作者所恨邻鸡不是催人去,而是惊破好梦。长期客游他乡的人常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,即使入眠也多是在梦游家乡,这两种情况都是不欢迎邻鸡啼鸣的。所以开篇一句“恨邻鸡”,语气很是强烈、气愤的,其远客之心态也尽显无疑。接下来就明确数说邻鸡的罪状:天未明就啼叫,把人家的美梦都惊醒了。美梦以“梦回千里”来形容,可以想见,抒情主人公恰恰是在梦中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。
梦醒之后,眼前已没有人在家园的温馨,唯见“星河影低,云烟
杨慎(1488年12月8日-1559年8月8日),字用修,初号月溪、升庵,又号逸史氏、博南山人等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区)人,明代著名文学家,明代三才子之首,杨廷和之子。他参与编修了《武宗实录》,嘉靖三年(1524年)因卷入“大礼议”事件,触怒世宗,被杖责罢官,谪戍云南永昌卫。在滇南时,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、武定凤朝文叛乱,此后虽往返于四川、云南等地,仍终老于永昌卫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在戍所逝世,享年七十二岁。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,明熹宗时追谥“文宪”。他的著作达四百余种,涉及经史方志、天文地理、金石书画、音乐戏剧、宗教语言、民俗民族等,被后人辑为《升庵集》。 1537篇诗文 62条名句
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,由庄至颠,可二十余里。
凡山深辟者多荒凉,峭削者鲜迂曲;貌古则鲜妍不足,骨大则玲珑绝少,以至山高水乏,石峻毛枯:凡此皆山之病。
天目盈山皆壑,飞流淙淙,若万匹缟,一绝也。石色苍润,石骨奥巧,石径曲折,石壁竦峭,二绝也。虽幽谷县岩,庵宇皆精,三绝也。余耳不喜雷,而天目雷声甚小,听之若婴儿声,四绝也。晓起看云,在绝壑下,白净如绵,奔腾如浪,尽大地作琉璃海,诸山尖出云上若萍,五绝也。然云变态最不常,其观奇甚,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。山树大者,几四十围,松形如盖,高不逾数尺,一株直万余钱,六绝也。头茶之香者,远胜龙井,笋味类绍兴破塘,而清远过之,七绝也。余谓大江之南,修真栖隐之地,无逾此者,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。
宿幻住之次日,晨起看云,巳后登绝顶,晚宿高峰死关。次日,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。数日晴霁甚,山僧以为异,下山率相贺。山中僧四百余人,执礼甚恭,争以饭相劝。临行,诸僧进曰: “荒山僻小,不足当巨目,奈何?”余曰:“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,山僧不劳过谦,某亦不敢面誉。”因大笑而别。